欢迎访问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
文化观察
 

津味儿话剧的突围

来源:中国视协   

4月3日至7日,天津人艺创作于20年前的一部《蛐蛐四爷》在首都剧场上演,这也是该剧复排之后第二次进京演出。这是一部纯正的津味儿话剧,你或许说不清天津文化,但看完一定会承认其津味儿的正宗和纯粹。与此同时,更多的天津生产的话剧也在各地演出。作为一个具有鲜明地域文化特色的城市,津味儿话剧是如何在这个城市生长和发展,并开始引起人们的关注,其中的经验值得总结。 ——编 者

天津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归哏儿”。意思就是生活当中遇到的苦事儿、难事儿、麻烦事儿、生气事儿,都给它“哏儿”上,即最后都落实到幽默上。

天津观众非常熟悉本地的文学、曲艺,感受语言的能力也非常强,因此天津话剧应该充分释放语言魅力,用语言和观众交流,传达天津特色。

话剧《蛐蛐四爷》剧照

《蛐蛐四爷》:一部津味儿话剧的20年

1993年 把每个人物都写得有戏

话剧《蛐蛐四爷》的种子最早萌芽于20年前的一个不眠夜。当年,同是写小说的天津作家许瑞生和林希随中国作家代表团去黑龙江采访,两人同住一室,正处在创造力旺盛的年纪,他们彻夜长谈自己正在构思的小说。那晚林希讲了一个关于蛐蛐的故事,问当时在天津人艺任编剧的许瑞生,以后这部小说能不能改编成话剧?许瑞生觉得这个故事很不错,可以琢磨琢磨改编的事儿。后来中篇小说《蛐蛐四爷》在杂志上发表了,许瑞生看了之后,甚至没有和林希商量,就决定改编。

整个改编过程用了两年。许瑞生对记者讲述当时自己的状态,“像一块儿心病一样‘种’在心里,酝酿了六七个月才开始写”。原小说的主要人物较少,有两三个,要让话剧的容量更大,就要再创造。最终他在话剧《蛐蛐四爷》里写了12个重要人物,“每个人物都要写得有戏,有自己的历史,人物之间的关系要勾连起来”。

着手改编后,写第一幕时,许瑞生不断制造着推翻和重写的循环。“因为话剧的第一幕是最难写的”。他说:“写完一稿我会放一两个月,再回看时觉得一点都不行,于是推翻再写。”仅这第一幕他就写了7稿,一年时间就过去了。长期的构思酝酿后,灵感是一下子被打通的,到了某一天,他一气呵成,写了24个小时,把第一幕写完了。随后整部话剧的剧本很顺畅地完成了。

  许瑞生说自己一辈子自信。写完《蛐蛐四爷》的剧本,他还写了一个后记,对这部戏的前景进行了8个预测,包括:观众会喜欢这部天津味道的戏;要把全国所有的话剧奖都收入囊中,主演和编剧都要得最高奖;要到长江以南演出(那之前天津人艺的戏没有到长江以南演出过);有机会要像《茶馆》一样到欧洲演出……

1996年 首次南下,在上海创造奇迹

许瑞生还记得当年《蛐蛐四爷》第一次在天津演出的场景,“观众像听京剧时一样,在台下不断叫好”。那是1995年,这部戏首轮演出,在天津演了十几场。

“成本其实很低。”当记者问起当年这部戏的制作成本时,许瑞生回答。1994年,天津人艺提供给《蛐蛐四爷》的资金支持是7万元。“7万元只能把景立起来,服装都是凑合的。到了排练后期,照剧照的钱都没有。”他说。捉襟见肘的困窘随时都要面对。演员排练到晚上12点,剧组连两块钱的夜宵费也无法提供,许瑞生就自己掏钱请大家吃。一位演员饰演三少爷身边的法国女人,需要一顶红帽子,他又自己掏钱买了。大少爷出场时需要拿一个水烟袋,许瑞生就把自己家里的拿来了。

1996年,许瑞生已是天津人艺的院长。天津人艺的戏在那之前从未到过长江以南演出,他下决心带《蛐蛐四爷》去上海演。但这个讲述上世纪20年代天津军阀家庭生活的故事,上海观众会不会喜欢?他们能不能听懂演员说的天津话?许瑞生心里没底,他知道,“上海的码头不好闯”。这是个特别庞大的剧组,光运景车就好几辆,还有全剧组六七十个人的吃住行、劳务补助、演出补助,以及上海的演出场租,当时一场场租是两三万。“我手里得有钱。”他对记者说。

他让当时的副院长测算了一下赴上海演出的成本,如果一张票都卖不出去,得花多少钱?算出来是32万。许瑞生拿出了40万,有一种破釜沉舟的勇气,“宁可赔钱,咬着牙也要到上海去”。

没想到,在没有太多宣传的前提下,《蛐蛐四爷》在上海火了。“很多观众买了站票来看,我都没想到。”许瑞生回忆这件往事时,依旧难掩将近20年前的那份惊喜。那次在上海一共演了6场,不但没赔,还赚了钱。也正是此次的上海之行,使得当时的中宣部和文化部领导参加在上海举行的一个艺术节时看到了这部戏,并表示了高度认可。

随后,许瑞生就接到了该剧去北京参加中国话剧90周年新剧目交流演出的邀请。这次进京演出,《蛐蛐四爷》获得了包括编剧、导演、设计、演员、道具制作等在内的9个奖项。也是凭借这部戏,张金元获得第十五届中国戏剧梅花奖,上海戏剧“白玉兰奖”最佳男主角奖,许瑞生获曹禺戏剧文学剧本提名奖。

2012年 复排启用老版原班人马

复排《蛐蛐四爷》,是在全国范围内的国有院团都在经历文化体制改革之时。该剧的主演,饰演四爷的著名话剧演员张金元,在这股改革的大潮中成立了天津人艺金元工作室,工作室成立后的第一个大动作,就是复排《蛐蛐四爷》。“四爷”同时也是这部戏的制作人,他找到了这部戏20年前的编剧和导演之一许瑞生,邀请其再次执导该剧。20年前这部戏的另外一位导演,曾任天津人艺院长的著名话剧导演方沉,已经去世。“他是一个相当棒的大导演,当年他看完剧本后很兴奋,我邀请他导演,并辅助他执导。”许瑞生对记者说。

自去年复排,许瑞生重新执导《蛐蛐四爷》的过程,也是怀念方沉的过程,用他自己的话说,“一边排一边怀念方导”。为了恢复这部原汁原味的津味儿话剧,剧组选用了老版的原班人马。故事里这个军阀家庭中同父异母的四个兄弟,老母亲吴氏,都由原来的演员出演。

但经过20年的时间跨度,依然有物是人非之感:老版中饰演余家三太爷的演员去世了,饰演小蛐蛐把式噶三的演员40多岁了,有些动作做不了了,就都换了新演员。时代改变了,技术也在进步,当年只能想象的调度和呈现,都能达到了。比如灯光,许瑞生介绍,“一个场景,灯光可以做到几个层次,冷调和暖调,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调节和变幻”。老版的打击乐用得比较少,都是剧院自己的演员在现场敲锣打镲,这次增加了七八处强调情绪的打击乐,邀请的是专业戏曲团体的打击乐演员。

这次复排,许瑞生遵循了老版中方导对于人物的解释,以及对这部戏的整体把握。他对记者说,他做的就是将这部津味儿话剧“恢复和还原”,“这个戏已经磨合了这么多年,要保持它的原汁原味,就像《茶馆》一样。这些老艺术家们也精雕细琢了这么多年,把一生的创作经验,都搁在这些角色中了。这是这部戏的财富。”

2013年 8个预期已实现7个

今年4月初,在《蛐蛐四爷》作为“2013首都剧场精品剧目邀请展”的参演剧目,在首都剧场连演5场时,69岁的许瑞生坐在首都剧场对面的宾馆里,对记者说:“20年前我的8个预期,除了欧洲巡演没有实现,其他的全实现了。”言语间很自豪。

长达两个小时十分钟的戏,结束时已晚上10点多。这5场演出,许瑞生每场都守到最后,在谢幕时上台,向观众鞠躬致谢。接受记者采访当日,是最后一场演出,他告诉记者,当晚演出结束后,整个剧组就连夜赶回天津。规模庞大的剧组阵容,多住一晚上,就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话剧《蛐蛐四爷》中塑造的四爷形象,看起来是个悲剧人物,生在军阀家庭,因为没有名分,他和母亲吴氏被赶出家门。但是,凭着养蛐蛐和斗蛐蛐的绝活,他闯出了一番天地,有了金钱和名望时,余家却日趋没落,于是三个哥哥心怀鬼胎地找上门来,要以余家花园为赌注,和他斗蛐蛐。一场关于亲情、名分的纠葛就此开始,四爷终又陷入三个哥哥的阴谋中,重新被请进余家后又被赶出,钱财被剥夺,一只眼睛被打瞎……

“四爷是多落坯的一个人。”许瑞生对记者说。他解释,“多落坯”是天津话,是“很倒霉、很落魄”的意思。“但不管多落魄,他不认输不服输的精神劲儿不减。”剧中最后一场戏,三四年后,看起来很落魄的四爷重回天津卫准备复仇,面对噶三对他瞎了一只眼睛的痛心,说了一句话:“一目了然。”这样的幽默和自我调侃让剧场的观众都笑了。“这个时候他还在开玩笑呢。他用一种幽默的语言就把经历的苦难给遮过去了。”许瑞生说。

他向记者总结天津文化的特征时,用了一个词——“归哏儿”。意思就是生活当中遇到的苦事儿、难事儿、麻烦事儿、生气事儿,都给它“哏儿”上,即最后都落实到幽默上。

在他看来,《蛐蛐四爷》的津味儿,就是演员一上台一张嘴就能体现出来的,但又很难描述清楚。这种像从天津的土地上生长出来的津味儿,许瑞生归因于20年前《蛐蛐四爷》遇到了四个重要的人,“研究了一辈子天津的70岁出头儿的方导;一直在小说中写天津的60岁出头儿的林希;在天津生活了半辈子的50岁出头儿的我;从小生活在天津的40岁出头儿的张金元,我们身上就带着天津味儿。这4个人结合在一起,加上我们这台几乎全是天津人的演员,天津的味道就渗透出来了。换一台外地的演员,肯定演不出来”。

整部话剧叙事紧凑,尖锐的戏剧冲突在人物的对白中尽显。第一幕一开场,正是四爷春风得意时,多年不来往的余家其他三位少爷一起登门造访。四爷和二爷有这样几句对话,“哪阵风把仨哥哥都吹出来了?”“西北风。”“哈!”“哈!”“哈!”“哈!”两人的这4个“哈”,语调均不相同。许瑞生说,这其实就是两个人在较劲。

天津话的这种特点在戏中随处可见,再如四爷和二爷道别时,“请留步”!“您慢走!”双方会说三遍。“这就是天津人,外地人说一句就行了,但天津人会重复三次。虽然看着是互相尊重,不骂街,但其实这是两个人较上劲了,要打架。”许瑞生说。(本报记者 高艳鸽)
 

送欢乐下基层
  • 中国文联、中国视协送欢乐下基层走进福建
  • 中国文联、中国视协“送欢乐下基层”慰问演出在保定举办
新媒体系列短片《丝路微纪录》第二季全球首发上线
4月22日,五洲传播中心与国家信息中心在京举办了《丝路微纪录》(第二季..
总局召开全国广播电视创新创优工作座谈会 全面部署广播电视系统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宣传工作
4月15日,全国广播电视创新创优工作座谈会在上海召开,中宣部副部长、国..
电视剧《大浦东》研讨会在京召开
12月26日,由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主办的“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
2019中美影视创新峰会在洛杉矶TCL中国剧院成功举办
11月10日下午,中美两国影视行业、传媒行业的精英,共聚在洛杉矶好莱坞的..
第九届新农村电视艺术节征集作品通知
下载:第九届新农村电视艺术节征集作品通知下载:第九届新农村电视艺术节..
黑龙江视协开展“到人民中去”为人民放歌志愿服务日活动
2017年5月23日,黑龙江省电视艺术家协会纪念延安文艺座谈会七十五周年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