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
文化观察
 

艺术家及专家学者表示文艺创作要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

来源:中国视协    责编:admin
   “人民是真正的英雄,这一点我们永远不能忘记”,胡锦涛同志“七一”重要讲话中的这一论述引发文艺界关于坚持群众观点、群众路线的积极响应与热议。艺术家及专家学者们表示,文艺创作要——

来自人民 植根人民 服务人民

2011年1月26日,四川绵竹体育中心,中国文联今年“两节”期间规模最大的“送欢乐、下基层”慰问演出正在进行。时断时续的小雨、扑面而来的寒意没有挡住2万多名观众的热情,他们集体舞动小国旗,仿佛又回到那人人喊“四川,雄起”的时刻。对于观众们而言,这是一次难得的艺术享受和精神陶冶,而对于艺术家们而言,这更是一次回馈人民、走近人民、向灾区人民致敬与学习的“朝圣”演出。

“人民是真正的英雄,这一点我们永远不能忘记”,胡锦涛同志“七一”重要讲话中的这一论述,恰好是对所有艺术家心灵的烛照和创作的指引。

从1942年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出我们的文艺是为人民大众的,到1949年他在第一次全国文代会上强调“你们都是人民所需要的人,你们是人民的文学家、人民的艺术家、或者是人民的文学艺术工作的组织者”,到1979年邓小平同志在第四次全国文代会上强调“文艺创作必须充分表现我们人民的优秀品质,赞美人民在革命和建设中,在同各种敌人和各种困难的斗争中,所取得的伟大胜利”,到1996年江泽民同志在第六次全国文代会上强调“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发展和繁荣的最深刻根源,在中国人民的历史创造活动之中”,再到2006年胡锦涛同志在第八次全国文代会上强调“一切有理想有抱负的文艺工作者,都要密切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积极反映人民心声”,坚持群众观点、群众路线,始终是党对文艺工作的重要方针和对文艺工作者的殷切期望。“90年来党的发展历程告诉我们,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是我们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胡锦涛同志“七一”重要讲话中的深刻总结,也在文艺界引起热议。大家表示,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正是文艺事业大发展大繁荣的根本所在。

来自人民:民间有大美 生活有真情

早在上世纪40年代,从西方学习芭蕾舞和现代舞归来的新中国舞蹈事业奠基人之一戴爱莲,面对西方“中国没有舞蹈”的言论,毅然深入到彝族、瑶族、藏族等边疆民族地区,跋涉于深山峻岭,寻找中国舞蹈之“根”。随后举办边疆音乐舞蹈大会,连演19场,轰动全国,成为民族自尊与自信在文化上的重要体现。

一直以来,世界音乐界认为中国没有多部和声艺术,复调音乐仅存于西方。上世纪50年代,侗族大歌被我国著名音乐家郑律成偶然发现。后来贵州侗歌合唱团赴法国演出时引起轰动,音乐界惊叹这是中国音乐史上的重大发现。

 ……

民间有大美,生活有真情。以创造美、表现真为最终目标的艺术创作,显然离不开民间。两位著名艺术家的实践,正是艺术来自人民的生动而极致的体现。

“艺术本来就来自人民,是人民创造的,所以艺术也应该为人民所欣赏和利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原所长张炯说。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李心峰进一步阐述道:艺术来自人民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生动体现。唯物史观认为,生产力是决定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广大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发展的生产力诸要素中最为重要、最为根本的因素,只有广大人民群众,才是创造历史的根本动力。因此,坚持唯物史观的艺术观,必然要求艺术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服务。列宁在十月革命后,就系统地阐明了“艺术属于人民”的思想,明确主张艺术要“为千千万万劳动人民,为这些国家的精华、国家的力量、国家的未来服务”。李心峰认为,胡锦涛同志“七一”重要讲话中,更为全面、深入地阐述了文化艺术与人民群众的关系,继承和发展了我党一贯坚持的艺术来自人民、为了人民的思想,具有十分深刻、丰富的思想内涵。

专家们表示,坚持艺术来自人民的观点是文艺工作者坚持群众路线的基础,只有认同人民的历史主体地位,认同人民是文学艺术的创造源泉、是文艺工作者的衣食父母,才能做到在情感上和创作中更加贴近人民。

 ■ 植根人民:情深系群众 创作走民间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伟大诗人屈原诗句中流露的悲悯情怀,至今令人动容。中国文人爱民忧民的传统绵延流长,至今更升华表现为视人民为亲人、视人民为师长的情感倾向与深入人民、表现人民的创作道路。

在中国现当代文艺史上,人民与现实得到了文艺家们前所未有的重视,贴近人民、贴近现实的创作手法也得到了文艺家们前所未有的推崇。仅以文学方面的部分经典为例,就有“十七年”时期柳青扎根农村14年创作出表现我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进程中的历史风貌和农民思想情感转变的《创业史》,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路遥深入矿区体验生活写出全景式表现中国当代城乡社会生活的《平凡的世界》,再到当前更多反映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的力作。

 对此,张炯等专家认为,感情上贴近群众,创作中走进群众,是我们革命文艺与新中国文艺发展的一个优良传统。许多经典篇章剧目,正是在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中,从思想、内容到语言、形式得到了人民的认同与业界的认可,成为了久传不衰的经典。

“怎么写只是个技术问题;而写什么,为谁而写,则是一个态度问题。它不单单是艺术上的创作,更代表了艺术家的责任良知与社会担当。”刚刚获得第三届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称号的著名作曲家戚建波对记者说道。在戚建波作曲的《常回家看看》《中国娃》《母亲》《父亲》《儿行千里》《咱老百姓》等歌曲中,“离老百姓近一点”始终是一条主线。因为在他看来,有意识地贴近老百姓,饱含真情,不炫技、不做作,能唱出百姓的心声,老百姓才会喜欢、才会传唱。“只有这样,你才会自觉增强社会责任感,更加明确艺术创作的方向,才能不断督促自己以老百姓的口碑为标杆,不断登攀新的艺术高峰。”他说。

 ■ 服务人民:为人民放歌 为人民呼吁

为人民而唱,则是同样刚刚获得第三届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称号的著名晋剧演员史佳华永远不变的信念。她说,戏剧艺术源于民间,也发展于民间。让艺术之花永远扎根人民之中常开不败,既是人民的需求,也是艺术家艺术生命长盛不衰的立身之本。山西是戏剧大省,老百姓爱听戏,广大农村是地方戏曲最大的市场,广大老百姓就是地方戏曲工作者的衣食父母。“送戏下乡、还戏于民一直是我们晋剧界的优良传统。由名角儿带团,常年坚守基层舞台,只要羊能上去的地方,我们的戏就能上去,我们平均每年下乡演出1500多场,送文化到民间,种文化在民间,让‘梅花’绽放民间。”其实,史佳华的做法,更像是中国文联“送欢乐、下基层”活动的“微缩版”。在新形势下,这被看做是让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更好地保障人民文化权益的重大举措。

近年来,众多美术工作者积极关注民生,不回避社会问题,有描写农民工艰苦生活情况的,也有表现贫困地区孩子渴求上学愿望的等等,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在著名美术评论家刘曦林印象中,2009年,由中国美协、中央美院、中国美术馆共同主办的以“民生·生民”为主题的现代中国水墨人物画邀请展,参展作品大多是表达普通老百姓的喜怒哀乐,在业界引起广泛关注。“比如说中央美院教授毕建勋创作的《永远和你在一起》描述了两位相濡以沫走过一生坎坷的老人,弥留之际仍在病榻旁守候爱情,那种爱与死亡交织在一起的气息令人震撼。而这种画过去是少见的。一大批优秀青年画家,他们始终带着一种关怀的视角,以平民、平视、平和的身份、角度、心态和在场的切入方式表现了生活中的普通人和弱势人群。非常值得肯定。”刘曦林说,胡锦涛同志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要“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这也是文艺工作者服务人民的一个重要衡量标准。

唐朝大诗人白居易提出了“惟歌生民病”的创作主张,北宋大儒张横渠更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之语成为历代文人的遵循。这些名言,蕴含着朴素的民本思想,对后世不无借鉴意义。而在艺术家和专家学者们看来,当前,文艺工作者要做到服务人民,要坚持群众路线,最根本的还是要回答好“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的问题。“相信一切有理想有抱负的艺术家的答案都会是:我是人民的艺术家,我的艺术创作为了人民、依靠人民。”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郭青剑 董大汗 王新荣 乔燕冰
责编:视协网

送欢乐下基层
  • 中国文联、中国视协送欢乐下基层走进福建
  • 中国文联、中国视协“送欢乐下基层”慰问演出在保定举办
新媒体系列短片《丝路微纪录》第二季全球首发上线
4月22日,五洲传播中心与国家信息中心在京举办了《丝路微纪录》(第二季..
总局召开全国广播电视创新创优工作座谈会 全面部署广播电视系统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宣传工作
4月15日,全国广播电视创新创优工作座谈会在上海召开,中宣部副部长、国..
电视剧《大浦东》研讨会在京召开
12月26日,由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主办的“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
2019中美影视创新峰会在洛杉矶TCL中国剧院成功举办
11月10日下午,中美两国影视行业、传媒行业的精英,共聚在洛杉矶好莱坞的..
第九届新农村电视艺术节征集作品通知
下载:第九届新农村电视艺术节征集作品通知下载:第九届新农村电视艺术节..
黑龙江视协开展“到人民中去”为人民放歌志愿服务日活动
2017年5月23日,黑龙江省电视艺术家协会纪念延安文艺座谈会七十五周年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