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
文化观察
 

中央芭蕾舞团:更伟大的艺术成就将来自中国

来源:中国视协    责编:张悦

更伟大的艺术成就将来自中国

——中央芭蕾舞团舞者的艺术姿态

 如果说1581年法国《皇后喜剧芭蕾》的上演,一直被视为芭蕾舞剧之发端的话,芭蕾舞剧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几乎晚了3个多世纪。不过,起步虽晚,却是飞跃前进。从《天鹅湖》到《红色娘子军》,从不为人识到跻身世界一流,中央芭蕾舞团用50多年时间浓缩芭蕾500余年的历史——如今,更是雄心勃勃地步入“芭蕾名团”的行列。中央芭蕾舞团,既经历了中国芭蕾艺术从无到有,从不被了解到被国际同行赞誉、被国内外观众喜爱的辉煌历程,也体会着芭蕾艺术在中国的种种困境。

 日前,为了第三届芭蕾创意工作坊,已忙碌两个多月的中芭年轻编导和演员们正在紧锣密鼓地排练。他们将在4月20日、21日第三届芭蕾创意工作坊晚会上闪亮登场,推出7段极有创意的节目,探索现代芭蕾与中国传统对话。

 雕像的舞姿与团长的神态

 走进中央芭蕾舞团的一楼大厅,左侧摆放着一尊身穿练功服的芭蕾舞者的铜像,芭蕾有很多技法高超的动作,但是这尊舞者的铜像只是做了一个脚尖轻轻点地的动作……中央芭蕾舞团团长冯英说:“芭蕾舞的基本功就是从这个点地的动作开始的,这个动作虽然简单,却很有意义,它告诉我们任何事情都是从简单开始,任何的辉煌都要从脚踏实地的点滴做起。”几乎团里所有的重要排练冯英都会准时参加,而且尤为重视之后的讲评。冯英说“这是中芭的传统,从来没有断过”。这种极为严苛的讲评制度,保证了高水平的艺术质量,更体现了严肃艺术的纯度。而从某种意义上说,芭蕾因为“一切来不得半点虚假”的极致要求,为严肃艺术树立了极高标准,中央芭蕾舞团以其传承至今的优良传统,也被一些业内人士高度评价为当今具有“唯一性”的纯粹严肃艺术的殿堂。

 53年来,中芭从一个规模很小的北京舞蹈学校实验芭蕾舞团,成长为今天享誉海内外的知名艺术院团,这个历程凝聚了一代又一代中芭人的心血奉献和拼搏创新,走出了一条民族与世界、古典与现代相融合的艺术发展道路,成为传播优秀文化、推展精品艺术的一个典范。

 作为有着丰富演出经验和教学经验的新中国“第三代”芭蕾舞演员,团长冯英经历了三次角色的转换,而剧团管理者的身份无疑是最大的挑战。冯英说夜里和早晨是她最焦虑的时候,反倒是一来团里开始忙碌地处理各项事务时安心一些,做演员时要忍受常人难以想象的伤痛折磨,使得她在对抗重压时“不是负担,而是变成前进的动力,不断找寻适应一切的方法”。有求变之心,有应变之力,可以寄托未来。冯英也用一种理想主义精神和十分理智的态度去思考中芭的发展:“首先,不能违背艺术规律,一定要守住优秀的传统,保障艺术质量;同时又不能对市场不闻不问、固步自封,在引进和移植的同时,借助国际主流社会中被广受重视的高端艺术平台,有效地向国际社会展示当今中国文化的风采和实力。”树立有绝对影响力的中芭国际品牌,正是奋斗的目标。


2010年1月出访荷兰期间冯英为演员曹舒慈排练

 到梦想的地方去亮相

 到目前为止,中芭已出访世界30多个国家和地区,包括芭蕾艺术的发祥地英国、法国、俄罗斯、意大利,芭蕾艺术发达的美国、德国、丹麦、希腊、荷兰、澳大利亚,以及巴西、墨西哥、日本、韩国、新加坡、土耳其等国家。

 “值得一提的是,像世界顶尖的英国皇家歌剧院、巴黎歌剧院、美国肯尼迪艺术中心等这些世界顶尖剧场,以及德国汉堡艺术节、英国爱丁堡国际艺术节等世界顶级艺术节都曾邀约我们演出,面对的都是西方主流观众。

 他们有很严格且规范的评价标准,不是实力非凡的演出团体,是不可能被邀请的,这可以说明中芭在国际舞蹈界和文化艺术领域占有了重要的一席之地。此外,每年都有许多优秀演员应邀出访担任客席主演或者在艺术节的Gala中演出,他们的高超技术和过硬素质不仅展示了中国当代芭蕾舞者的精神风貌,更为剧团和国家赢得了良好声誉。”冯英自豪地表示。2010年中芭在文化部外联局的帮助下自主运作大规模巴西商演,这次连续20多场的巡演是中芭历史上的首次,也实现了文化外交和文化贸易的双丰收。

 中芭在巴黎歌剧院的辉煌演出至今令冯英感慨不已,“有着四五百年历史的巴黎歌剧院是世界上最辉煌、最悠久的芭蕾圣殿,也是世界上每一个芭蕾舞演员梦寐以求的地方。2009年,我们带着《希尔维亚》和《红色娘子军》这两部作品去演出。《希尔维亚》在芭蕾艺术的发祥地法国简直是家喻户晓的作品,可以说是法国的‘看家戏’,中芭去演还是很具考验的;而《红色娘子军》是中国芭蕾舞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中芭的表演令西方主流观众叹为观止。尤其是现场配乐是法国的交响乐团,现场的感觉简直难以用语言去描述。真正有效而完美的艺术交流应该就是那种不用言说,可以在乐音、舞姿中瞬间理解的感受。”一些场景令冯英记忆深刻——观众绅士般衣装整齐地迈入歌剧院正厅,巴黎歌剧院特意为有着40多年光辉历史的《红色娘子军》设计了长达百页的节目册,在演出前10分钟,观众已全部入席,人手一本的节目册在金碧辉煌的圣殿中书香四溢。“我在台下看着我们演员们的表演,真是激动得泪流满面,《红色娘子军》的精华似乎被移植到法国观众内心一般,掌声多次响起,也许是法国大革命的基因在波澜壮阔的中国舞剧面前形成共鸣。那种艺术的共通共融简直太美妙了。”冯英说。英国《金融时报》舞蹈评论家克莱门特·克里斯看过中芭的演出后给出很高的评价:“虽然时至今日在国际上古典芭蕾领域已经取得了伟大的建树,但更伟大的创新和艺术成就将来自中国。”

 脚步一直未曾停歇

 “继承发扬古典的,创新民族的,接受和学习当代的。”这是冯英认为中芭艺术发展的“三条腿”方针,而且作为国家级的剧团,中央芭蕾舞团还肩负着向中国人民介绍西方芭蕾艺术的责任。剧团把推出高水平艺术作品作为创作工作的重中之重,每年至少推出一部大戏,一部中型戏,以及一组精品节目,同时复排多个保留剧目,保证10台以上的剧目轮换上演。近年来,中芭创作、引进了30多个流派纷呈的剧目和节目,其中《牡丹亭》《奥涅金》中国版《胡桃夹子》《火鸟》《拉赫玛尼诺夫第三钢琴协奏曲》《贝多芬第七交响曲》等新作品反映出中芭整体水准在原有基础上有新的进步和提升。冯英表示,“文化创新一直是中芭极为重视的,也可以说是基本需要。《红色娘子军》《鱼美人》为芭蕾民族化打开良好的开端,而《大红灯笼高高挂》《牡丹亭》、中国版《胡桃夹子》则是中芭在新时期的探索。《大红灯笼高高挂》已成为一张重要的文化外交名片,剧团凭借它曾两度获得‘最佳外国舞团’提名奖。”2008年,融合昆曲艺术的芭蕾舞剧《牡丹亭》诞生,它是中芭在新时期探索民族芭蕾舞剧的又一尝试和创新,继2009年参加第37届香港艺术节后,2011年又步入名家荟萃的英国爱丁堡国际艺术节并作为开幕式演出,其成功亮相引起艺术节的极大关注。爱丁堡国际艺术节总监乔纳森·尼尔斯看过《牡丹亭》后给予很高评价,他说:“不仅看到了中芭的优秀演员和高水平的艺术质量,更看到了中国改革开放以后进行文化大发展的巨大作用。”《牡丹亭》日前又受邀出访“澳大利亚中国文化年”,亮相墨尔本,同样是好评如潮。

 与此同时,中芭“请进来”的脚步也一直没有停歇。在引进剧目的同时,“请进来”的外国专家们也将剧团整体形象特别是优秀演员直接介绍给各地,“更重要的是为中芭创造了良好的沟通环境,把中芭良好的声誉带给世界。”冯英说。今年中芭引进剧目的“大动作”将是芭蕾舞剧《小美人鱼》,这是当今古典芭蕾舞团的顶级编导大师约翰·诺伊梅尔应丹麦皇家芭蕾舞团之邀,于2005年为纪念安徒生诞辰200周年创作的委约作品。冯英介绍,“作为一个成熟的现代芭蕾作品,这部舞剧是古典的期望和当代表达最高融合的巅峰之作,非常难,不仅是舞蹈技巧方面。这部舞剧的编舞是尖锐和悲怆的结合,很具有挑战性。而且约翰·诺伊梅尔还亲自担纲了舞美设计、灯光设计和服装设计,应该说选择这部舞剧也是希望能够借此让中芭的整体水平再度提升。”


 台上台下的创意突围

 如何长期可持续的发展亦是令冯英十分忧虑的事情。芭蕾舞演员出身的她对此更是深有感触,“中芭与其他院团比起来最大的特殊性在于人才队伍,可以说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是剧团艺术质量的生命线,也是剧团在国际舞台上保持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基础。”中芭建团以来,先后有72人获莫斯科、瓦尔纳、杰克逊、赫尔辛基等顶尖国际芭蕾舞大赛的金、银、铜和特别大奖,其中特别大奖5人,金奖17人。近几年,剧团开始重视选派合适人才出国培训、考察新剧目,开阔艺术从业人员的眼界,鼓励其将所学成果转化为艺术创新、管理创新,为剧团的经营管理储备高、精、尖人才。而随着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和文化事业单位体制改革的深入,剧团也一步步探索实践公开招聘、全员聘用、岗位考核、收入分配等一系列措施。除了在收入上为演员着想,中芭还自筹资金,想办法为演员们解决退役后的生存之忧,尽最大可能留住优秀演员,比如:出资为演员进行转岗培训;设立演员基金;为演员上比较完善的商业保险;为获得国际芭蕾舞比赛大奖的演员争取奖金等。

 2010年始,冯英倡导的芭蕾创意工作坊WORK SHOP是中芭的创新品牌,更是在人才培养、人才创新方面具有极强的探索意义。冯英表示,“在欧洲和美国,几乎每个知名舞蹈团体都拥有自己的工作坊,工作坊重探讨,重摸索,重艺术思想的碰撞和交流。中芭的WORK SHOP既是文化创新艺术方针下的新生儿,也是舞团长期以来摸索艺术规律、培养留住优秀编导人才的一大举措。我看重两点:一个是出人才,我们团有很多芭蕾舞演员技术很扎实,诠释既定的角色也没问题,但是编导方面没有尝试过,如果不给他这么样的机会,或者不去给他压力让他发现自己的才能,挖掘自己的潜力,或许他们也不知自己能走多远;另一个也希望能够出好作品,这些新鲜的充满感情编导排演的舞蹈短作,其实能够反映出我国当前文艺发展水平,积累这些原创剧目,或许今后就能发展为经典之作。”

 高雅艺术还需多方扶持

 “‘中芭’历史上就是个铁骨头的院团,特别拼命特别团结,肩负重任和光荣使命。在全年150多场奔走于国内外的超负荷演出中,全团上下都是带着伤咬牙坚持。在长春演出时演员食物中毒,但演出当晚较轻的病号勇担吃重的角色,重病号拔了输液管也上台任群舞,疼得都直不起腰来还在坚持跳;去新疆演出时,一位女主演因过于劳累,幕间心脏不适,立刻就有人顶上来完成后半段演出……我想这在其他院团可能很少能见到,有时想想也觉得怪可怜的。”冯英感慨。她说自己最大的“心病”也在此,“长期以来,中芭一直是以荣誉感和凝聚力在留人,但是人才流失的问题也很迫切地摆在面前。这两年来,人才的年流失量已从过去的2%上升到10%,主要是演员待遇过低,与现实环境相接差距太大,致使我们万里挑一所培养起来的芭蕾演员不断被国外轻松挖走,事业留人、情感留人,也得待遇留人。培训周期长、训练强度大、艺术青春短、身体伤病多、转岗安置难、退役保障少,使得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的家长如何能放心让孩子进入这个专业,种种后顾之忧又怎能让人安心把青春都投入到专业中去。”冯英强调,希望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尽快解决这项制约特殊专业可持续发展的“心病”。

 中芭现在还面临着的迫切问题是:对于许多国外有影响力的演出活动邀请,只能被迫放弃,原因同样是经费问题,每每遇到“走出去”需自筹国际旅费时,都要到处求人拉赞助,这些问题在“走出去”机会较多的文艺团体中最为普遍。“中芭的演出基本上是整团出动,约百人的国际旅费动辄需要数百万元,而收入所得根本无法支付得起。”冯英说。因此她建议,加速建立和完善文化事业的捐助法规,尽快弥补这方面缺陷;划出必要的专项资金,进行分门别类的支持和管理;高雅艺术的税费现在与其他娱乐演出标准是一样的,对高雅艺术应实施税收优惠政策。

 而就在北京西城区太平街3号中芭的楼外,隆隆的推土机已经开到了办公楼的南侧,由南至北的拓宽太平街工程将把本已狭窄不堪的中芭门前停车场夷平,走出办公楼门即站在大街上。几十年来,中芭的剧团场地没有任何扩展,反而进一步压缩,这样的窘境不仅是一种无奈,更是一声叹息。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张悦

责编:视协网


送欢乐下基层
  • 中国文联、中国视协送欢乐下基层走进福建
  • 中国文联、中国视协“送欢乐下基层”慰问演出在保定举办
新媒体系列短片《丝路微纪录》第二季全球首发上线
4月22日,五洲传播中心与国家信息中心在京举办了《丝路微纪录》(第二季..
总局召开全国广播电视创新创优工作座谈会 全面部署广播电视系统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宣传工作
4月15日,全国广播电视创新创优工作座谈会在上海召开,中宣部副部长、国..
电视剧《大浦东》研讨会在京召开
12月26日,由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主办的“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
2019中美影视创新峰会在洛杉矶TCL中国剧院成功举办
11月10日下午,中美两国影视行业、传媒行业的精英,共聚在洛杉矶好莱坞的..
第九届新农村电视艺术节征集作品通知
下载:第九届新农村电视艺术节征集作品通知下载:第九届新农村电视艺术节..
黑龙江视协开展“到人民中去”为人民放歌志愿服务日活动
2017年5月23日,黑龙江省电视艺术家协会纪念延安文艺座谈会七十五周年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