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
文化观察
 

国家大剧院的地下“魔术师”

来源:中国视协    责编:郑荣健

国家大剧院

 舞台下的“魔术师”

 4月,卡梅隆导演的3D版电影《泰坦尼克号》来袭。人类对时间的认知往往都这么精确,100年前的海难,如今似乎不再适合用“时间”来形容,而要用“时光”这种让人沉醉的词语了。回到1998年那个煽情得引起无数尖叫的二维大片,小帅哥迪卡普里奥的渐老已是事实,而从旧版《泰坦尼克号》到如今的3D版,都证明人们看起来十分拉风的想象又回到了原点,越来越像真人秀,只不过把剧场放在了银幕之上。

 同样是在4月,一场真正剧场版的“3D泰坦尼克号”——歌剧《漂泊的荷兰人》在国家大剧院上演。一曲凄美悲壮的咏叹调之后,女主角珊塔一跃跳上荷兰人的船,这时船身下陷,船头翘起45度角,投影幕上海浪汹涌,以沉船锤炼的生死爱情解除了附加于荷兰人身上的诅咒。后来了解到,实现“沉船”这一动作,是升降台配合船自身的液压系统完成的,也就是在船身后部所在的升降台下降的同时,开启船身自带的液压机械撑起斜角,从而造成沉船的效果。其实,现在类似的剧场画面已不鲜见,从《图兰朵》《托斯卡》到《王府井》《复兴之路》等等,凡恢宏绚丽的舞台画面和舞台“动作片”,都少不了舞台升降、旋转的配合。

 如果说《漂泊的荷兰人》主要倚重于升降台的支持,大家一定还记得,2011年话剧《王府井》在国家大剧院戏剧场进行的两轮演出。旋转的舞台,变换的布景与格局,使历史的空间化须弥为细沙,呈现出超然的恢宏与大气。这像是魔术,却得归功于其中的鼓筒式转台。“从戏剧场台面到地下共18米,有6层楼高,最深的地方是-24米。国家大剧院壳体最高是42米,而歌剧院向下的高度是27米,是北京市最深的地方。”国家大剧院舞台技术部副部长徐奇告诉记者,地下深处,正是我们的“魔术师”施展技艺的舞台。


 液压系统总重330多吨,液压油箱达10000 L,配以8个260 L蓄能器, 8个1500 L氮气瓶,支撑起13块升降块和2个升降台。其升降由液压驱动和机械控制,旋转由电机驱动,并都采用了目前最先进的轴控制技术。

 上图为玻璃罩内的国家大剧院戏剧场鼓筒式转台液压系统模型。罗晓光 摄

 “魔力”所在:液压系统

 当天是国家大剧院的维保日,一位德国工程师将为戏剧场检修一个“大家伙”。而此次检修,是为了更换液压系统的软管,以免“脑血栓”。

 我们坐电梯到了地下。这一过程其实很不过瘾,因为大家的想象都已盘旋在螺旋式扶梯上,那种一步一步拾级而下的感觉既深邃又刺激,无疑更有剧情。幸运的是,在舞台上时,透过台面罅隙,里边钢架、管道纵横的架势已经看到,多少也算是补偿了。

 电梯落定,从一个小门沿扶梯走了下来。一座钢柱、管道、钢罐和固定钢圈簇拢的蓝色巨型柱体巍然矗立在那里。就是它了!鼓筒式转台的液压系统。徐奇告诉记者,电机及链条驱动,液压驱动升降,是这个系统的主要特点。这也保证了这个可升降且同时可旋转、拥有多达13块升降块和2块升降台的世界顶级舞台转台可以顺利运转。

 “这个系统总共有330多吨,在电机驱动旋转时,整个液压缸也旋转,但因为升降要靠液压驱动,得固定供油,这个系统采用了液压回转接头和一个滑环移动供电,这个滑环呢,其实就是一个电刷子。”见记者一脸茫然,徐奇打了一个比方。

 “哪里是氮气瓶呢?”

 “那边8个大的,旁边小的是液压缸。”

 据介绍,氮气瓶是跟蓄能器连接在一起的。蓄能器与压力继电器组合使用,在间歇工作的场合,可作为辅助能源,实现液压泵的小型化并可节省能源;在诸如断电等紧急状态下,它还可以让台面应急复位。在这其中,氮气瓶的作用就是工作时打开瓶内的氮气加压给系统工作使用,到关机时重新把氮气压回氮气瓶,蓄能又可循环使用。

 “过去中国剧院和中戏实验剧场有过液压升降台,但后来不用了,因为维护成本高,目前这是国内唯一的既能升降又能旋转的电机液压混合驱动转台。”徐奇认为,液压系统的好处就在于,它稳定,噪音也远离台面,由于有单向式阀门,升降块不容易下沉,这就确保了舞台台面的平整安全和演出的质量。

 

 善解人意的“魔手”

 检修完成后,工作人员开始测试升降台。13个升降块和2块升降台,将逐一参加“考试”。

 在戏剧场东南口外,其实就有一个转台的模型,通电后也可以模拟旋转升降。据说这一个模型的价格,就相当于买一辆宝马的钱。不过,看模型始终像是看玩具,跟看电动小火车跑没什么两样,于是我们去看这15只能在舞台上巧绽莲花的“魔手”怎么耍宝。

 升降块周围已经拉了警戒带,国家大剧院工作人员说,这是“防止人在升降时走进接缝处引起危险”。尽管如此,徐奇也告诉记者,其实这套系统还有一套防剪切装置,让站在接缝边沿的人安全无虞。她指着升降块的侧沿说,看到没有,那里有一道橡胶带,软塌塌的那个,那就是防剪切装置。在升降过程中,如果有人站在边沿,升降块一碰触到就会自动停下。

 更神奇的是,这个双层结构的舞台还有一个报警系统。“地下这一层,平时可以供演员或道具用的,但在演出过程中,地下的情况是不知道的,因此就采用了一个自动闭锁系统进行封闭式管理。”徐奇指着地下一圈网式护栏说,“大家看那里,如果演出开始了,地下还有非演职人员在,那个门就不能关闭,然后控制台上的人就知道了。”

 历史上的“魔术师”

 其实,剧场运用舞台升降旋转设施,最早可以追溯到古罗马时期。

 为了把角斗士或角斗兽送到罗马大剧场的高度,人们运用了原始的升降设备。当然了,这要归功于古希腊的阿基米德,因为是他开发改进了用绳子和滑轮操作的升降装置,特别是运用了绞盘以及据说给一个支点就能翘起地球的杠杆原理。

 还有一个比较有名的,是希腊圣巴拉姆修道院的升降机。这个修道院位于距离地面大约61米高的山顶上,提升机使用篮子或者货物网,运送人员与货物上下。这样的场景多么熟悉啊!不错,在金庸小说《雪山飞狐》中,玉树和尚引众豪杰去一座山庄,那庄子建在壁立万仞的山顶,只见和尚放了一个烟花,上面就施施然放下一个竹篮来,终于把轻功甚是了得的众高手拉了上去。《笑傲江湖》中,令狐冲也是坐着这么一个升降设备上到黑木崖顶上,突袭日月神教老巢,上演了一出击败东方不败的大战。如果没有舞台升降设备,估计这些剧情是要忍痛割爱了。

 但是,真正意义上的升降机械在剧场的运用,应该始于文艺复兴后的意大利宫廷剧院。而使用水压机械操纵大面积金属桁架的升降台,则首先出现在1884年落成的布达佩斯歌剧院中,后来才在欧美各国得到推广。剧场转台的出现相对较晚,这可能跟当时的剧场演出不需要频繁换景有关。1758年,日本的歌舞伎舞台上首次出现木制桁架转台;1896年,德国舞台机械师劳顿施拉格在慕尼黑地方剧院第一次装置了金属桁架转台。此后,此类转台很快被推广到了世界各地。

 20世纪以来,世界各国剧场大量运用了升降台和转台。这既可以改变舞台与观众席的布局,比如升起乐池升降台以扩大舞台面积;更有一些可变更的剧场,还可以利用升降台的变动缩短观众与演员的距离,取得意想不到的剧场互动效果。而转台的运用,不仅节省了换景的手续和时间,在制造诸如时空变换等戏剧效果上同样意义非凡。


 被忽视的力与美

 实际上,这常常是一种被观众忽视的力与美。

 在剧终人散后,空荡荡的剧场,灼眼的灯光,凌乱的舞台,留给人的是一种被追光强调的寂寞。此时的幕后,人们正在收拾道具、箱笼,各种升降台、车台、转台及舞台动力系统,也都像灰姑娘失去了水晶鞋一样,再度内敛为一种科技的属性。

 跟国家大剧院的鼓筒式转台相似的,还有几种典型:比如转台与车台相组合的,如德国莱比锡剧院;车台与升降台相组合的,如保加利亚索非亚国家剧院;升降台与转台相组合的,如德国卡尔·马克思城歌剧院。而最早创立三种机械舞台组合的是德国,后来前苏联的莫斯科红军剧院以及现在的纽约大都会歌剧院也都采用了这种组合。它们把两种或三种机械舞台安装在同一个舞台上,成了混合型机械舞台。

 目前,在国内建成的众多剧院里,升降台、转台已经较为普及。比如上海大剧院、广州大剧院、杭州大剧院、武汉琴台大剧院等等,也都已安装了类似的舞台设施。但“旋转+升降”以及“电机+液压”的系统,目前为国家大剧院仅有,即便在世界上也属少见。

 当人们迷恋于舞台上的炫丽魔幻时,谁会去探秘发生在地下的“演出”呢?


俄罗斯:莫斯科大剧院

 莫斯科大剧院的舞台机械装置里有一个奇思妙想,备有一个直径达15米的拼装式旋转舞台。据说,一旦剧情需要,这种拼装式转台就可以临时组装。

美国:纽约大都会歌剧院

 纽约大都会歌剧院率先使用了一套“无平衡重式电动吊杆”,25米深的舞台密布109道布景吊杆,外加8道灯光吊杆。主台上装着7块升降台,可轻松搭出山陵台殿,表现湖海江河。

德国:德国国家歌剧院

 德国是在剧院中安装液压装置最多的国家。从德国国家歌剧院、德勒斯顿歌剧院到贝罗伊特歌剧院,德国人对自身的机械工程技术显出了特殊的自信。


日本:新国立剧场

 目前日本新国立剧场拥有5个升降台,5个侧车台,歌剧厅旋转转台直径16.4米,升降乐池达147平方米。舞台技术设施配套齐全,是日本新建剧院的普遍追求。

韩国:首尔艺术中心

 在韩国首尔艺术中心,歌剧院像韩国古代人戴的帽子,由此可见韩国人对自身传统的恭谨态度。如位于全州市的韩国之声艺术中心歌剧院的升降乐池和主舞台升降台的传动还固执地采用齿轮齿条结构。

澳大利亚:悉尼歌剧院

 花了17年之久、历经各种奇事终究建成的悉尼歌剧院,其歌剧厅虽有升降及旋转台,多少有点局促,只怪当初拍脑袋决定把音乐厅和歌剧厅互换改装,好处是这里的音响效果圆润。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 郑荣健

责编:视协网

 

送欢乐下基层
  • 中国文联、中国视协送欢乐下基层走进福建
  • 中国文联、中国视协“送欢乐下基层”慰问演出在保定举办
新媒体系列短片《丝路微纪录》第二季全球首发上线
4月22日,五洲传播中心与国家信息中心在京举办了《丝路微纪录》(第二季..
总局召开全国广播电视创新创优工作座谈会 全面部署广播电视系统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宣传工作
4月15日,全国广播电视创新创优工作座谈会在上海召开,中宣部副部长、国..
电视剧《大浦东》研讨会在京召开
12月26日,由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主办的“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
2019中美影视创新峰会在洛杉矶TCL中国剧院成功举办
11月10日下午,中美两国影视行业、传媒行业的精英,共聚在洛杉矶好莱坞的..
第九届新农村电视艺术节征集作品通知
下载:第九届新农村电视艺术节征集作品通知下载:第九届新农村电视艺术节..
黑龙江视协开展“到人民中去”为人民放歌志愿服务日活动
2017年5月23日,黑龙江省电视艺术家协会纪念延安文艺座谈会七十五周年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