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
文化观察
 

《抱读为养》:读别人的书,养自己的心

来源:中国视协    责编:admin

《抱读为养》 谢有顺/著 安徽教育出版社

老子《道德经》有云:少私寡欲,见素抱朴。其本意原在强调为君之道,我却从中悟出了读书之道。古人读书,那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故而多有讲究:或红袖添香,或囊萤映雪,乃至头悬梁锥刺股。今人读书,虽无大讲究,却又多夹杂着一颗功利与计较之心。因此,无论古今,读书人多则多矣,真正达到“少私寡欲,见素抱朴”境界的毕竟少数。谢有顺的《抱读为养》,让我洞见了在一个人心浮躁的时代,终究还是有人推崇这样一种阅读的。“抱读为养”四个字,无疑道出了谢有顺的读书追求。养者,可以养目,更可以养心。其中,又以养心为甚。古人讲天道人心,我想,这不仅就写作而言,还有针对读书的意思。值得敬重与阅读的写作,多是以“天道人心”为精神内核的;而一个好的读者,同样需要有一种敬畏天道和人心的情怀。从无字处读书,在有心中读人。很多时候,读书与读人其实是一回事。若说文如其人,那么,读书即是读人,读人亦似读书。

《抱读为养》即分读书、读人两辑,实为谢有顺的读书笔记。其中的文字,多以短章架构。在这里,谢有顺重视的,是关乎自己作为一个普通读者的阅读兴趣,并非是专业学者的学术解剖。而恰恰是这样一种阅读,更能见出他的喜好与性情。这样的文字,有感而发,信手拈来,看似无意实则用心,虽然短小但是有味。从容与优雅中不乏深刻和丰富。“每个人都需要一次精神远游”,这是他读鲍贝的《轻轻一想就碰到了天堂》时的感悟。于是,在精神远游的路途中,他读作家、诗人、画家、书法家和摄影家;读小说、散文、诗歌、书法和摄影作品,读着读着,他有了自己独到的感悟:他从王必胜的《天地人心》中读出了“一个学者的胸襟和旨趣”,在马卡丹的《中国丹霞》中“倾听一座山的生命低语”;他从《梅雨》里体味“一种有痛感的青春记忆”,在《深圳青年诗选》中洞见“一个城市的诗歌面相”;他从艾伟的《爱人无罪》里感知到一颗“软弱的心灵”和一种“隐秘的快乐”,在邱华栋的《花儿花》中明白了“爱情有一夜之间就消失的恶习”。为了“发现生活的地基”,他读《九听》;为了“拒绝在喧嚣中沦陷”,他读《大地的事》;“为了弄清什么是文学”,他读《中国新时期文学研究资料汇编丛书》。读《狼来了》,让他体会到“小说写作的专业精神”;读《吉祥如意》,让他看出“世界是人心的镜像”;读《优雅的汉语》,让他“为优雅的汉语而沉醉”。而读鲁若迪基,让他“想念一种有感而发的诗歌”;读谢宗玉,让他懂得“写作要有精神根据地”;读铁凝,让他知晓“散文是读者的邻居”。“以实事照见人生的底色”,这是他读贾平凹的《祭父》时,对散文写作的个人体悟;“写出可以信任的善和希望”,这是他读须一瓜的《太阳黑子》时,对小说写作的个人期望。他从钟国康的篆刻里读出了艺术的常道,在雷平阳的书法中读出了一位诗人的心力与深情;他从蒋频的书画艺术里探寻到一种有无相生的境界,在邢良坤的陶艺中读出了一位特立独行的艺术家的狂想和现实,而在吴家林的世界里则读出其摄影作品背后“所洋溢出来的尊重和热爱”。在他看来,“写作不是养病的方式”,而是“朝向故乡的一次扎根”。他认为“好的散文翻译心声”,他坦言“批评也是一种心灵的事业”。他推崇一种“向下的,慢的”写作,他探寻“‘诗教’的当下意义”;他对当前大学人文教育充满忧思,他对文学批评充满自觉。无论读书还是读人,始终彰显着他的这一阅读信念:抱读为养。

抱读为养,体现的其实是一种文学胸襟。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而“为己”读书,即为养心、怡情,扩展自己,惜乎这样的阅读已越来越少。谢有顺在书中说:“在今天这个时代,面对文学的喧嚣、批评的歧途,太容易迷失自己。”因为“写作的光芒正在黯淡,清明自觉的人日益减少”。因此,远离喧嚣而踏上正途,崇尚清明而追求自觉,是让写作重放光芒、让阅读滋养心灵的不二之法。纵观谢有顺的写作,始终贯穿着他对批评信念的坚守,体现了他对文学价值的张扬,他总是身体力行地用一种富有生命力的语言去阐释人类内在的精神生活,“参与文学世界的建构、分享人类命运的密码、昭示一种人性的存在”,以此抵达批评精神的内面。从《抱读为养》一书来看,谢有顺的阅读繁杂而广阔,但他所求的,主要还是滋养心灵。唯有抱读为养,才能真正做到从俗世中来,到灵魂里去。

抱读为养,彰显的其实是一种生命旨趣。当“多数人对庄严、沉重、有历史感的东西已经毫无兴趣”时,谢有顺的阅读心得无疑彰显出他的生命旨趣:在读书之中,也读自己的内心。他读朋霍费尔,认为“他是乱世的先见、觉悟的勇士、光荣的叛徒、信仰忠实的实践者”。他读史铁生,则认为“他是中国当代最关注内心的磨难、进而到达了一种深渊境遇的作家……是一个真正有灵魂、也是尊灵魂的大作家”。觉悟、信仰、灵魂,这是谢有顺抱读为养的自我体认,也是他生命得以澄澈和宽阔的根本指向。而他对此进行解读的文字,语言优美准确且充满生命的感悟,在和读者分享人类命运的野心中,彰显出精神的自觉与心灵的自由,从而为沉闷乏味、思想贫瘠的今日批评界,创造了一种新的文体意识和美的话语风度。

抱读为养,读的是别人的书,养的是自己的心;感受的是别人的悲喜,丰富的是自己的人生。何乐而不为呢?

来源:中国艺术报
责编:视协网

送欢乐下基层
  • 中国文联、中国视协送欢乐下基层走进福建
  • 中国文联、中国视协“送欢乐下基层”慰问演出在保定举办
新媒体系列短片《丝路微纪录》第二季全球首发上线
4月22日,五洲传播中心与国家信息中心在京举办了《丝路微纪录》(第二季..
总局召开全国广播电视创新创优工作座谈会 全面部署广播电视系统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宣传工作
4月15日,全国广播电视创新创优工作座谈会在上海召开,中宣部副部长、国..
电视剧《大浦东》研讨会在京召开
12月26日,由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主办的“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
2019中美影视创新峰会在洛杉矶TCL中国剧院成功举办
11月10日下午,中美两国影视行业、传媒行业的精英,共聚在洛杉矶好莱坞的..
第九届新农村电视艺术节征集作品通知
下载:第九届新农村电视艺术节征集作品通知下载:第九届新农村电视艺术节..
黑龙江视协开展“到人民中去”为人民放歌志愿服务日活动
2017年5月23日,黑龙江省电视艺术家协会纪念延安文艺座谈会七十五周年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