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
文化观察
 

[特别关注]《为人民放歌》三书

来源:中国视协    责编:卓杰

第一次文代会主席团全体成员合影

 片长有限,情感无限。90分钟,一首史诗,梳理了中国文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过的光辉历程;呈现了广大文艺工作者与人民的鱼水情;展现了中国各文艺门类在历届领导人的关怀之下茁壮地成长;展望了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美好未来。这就是为迎接中国文联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由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与中央新影集团联合制作的历史文献纪录影片《为人民放歌》。

重温百花齐放
——关于纪录片《为人民放歌》的叙事结构

□ 王一岩(《为人民放歌》总导演)

 2011年5月,我受命制作一部迎接中国文联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的献礼影片。作为一名文艺创作者,我懂得其中的意义和价值,面临任务,我义不容辞,但却很是忐忑。

 我带着问题思考,考察文艺发展外部的时代环境,寻绎文艺自身内部的演进脉络。做了大量的访谈,在浩如烟海的资料中斟酌取舍,我自信找到一种结构此片的内在逻辑,找到一种适应此片的言说方式。

 ★ 以时间为经,贯穿文艺的发展

 “七七事变”后仅仅五天,上海话剧和电影界人士便共同创作出话剧《保卫卢沟桥》。1950年,一曲广为流传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激励着前线的战士,也激励着国内各行各业踊跃捐款。1978年,以悼念周恩来总理的“四五运动”为背景的四幕话剧《于无声处》演出后犹如一声惊雷冲破了压抑与沉默,引发了全社会极大的反响。1998年夏末,一场突如其来的洪水席卷了中国南方大片的土地。作家艺术家们出现在了抗洪救灾的第一线,他们用笔、用镜头真实地展示了灾难面前,国家和民族的凝聚与力量。2008年,汶川地震,在抗震救灾的第一线,在灾情最严重的地区,都能看到文艺工作者的身影。作家艺术家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表达着对灾区人民最深切的慰问和最深沉的爱。

 然而,纯然以编年体的形式叙述历史,尽管清晰晓畅,却可能割裂了事物演变的进程,难免单调乏味。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打破先后顺序,闪回倒转,就能迂回曲折地表现历史,压缩或延展时间,就能照应纪事本末。世易时移,一门艺术(如杂技)的自身发展,有时草蛇灰线,有时就连缀成锦。这样,历史就变得兴味盎然,摇曳生姿。

 ★ 以门类为纬,展现文艺的繁荣

 1949年,一个崭新的中国即将诞生,众多的文艺团体应运而生,影片用字幕揭示:7月19日,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成立;7月21日,中华全国美术工作者协会成立,全国舞蹈工作者协会筹备委员会成立;7月22日,中华全国曲艺界改进会筹备会成立;7月23日,中华全国文学工作者协会成立;7月24日,中华全国音乐工作者协会成立,中华全国戏剧工作者协会成立;7月25日,中华全国电影艺术工作者协会成立。用蒙太奇的手法,我们分别展示了新中国文艺的两个春天——新中国成立伊始,艺术家们调整姿态,用新的色彩描绘、传诵太平盛世:国画大师齐白石老人在走笔作画,舞蹈家戴爱莲在翩翩起舞,戏剧大师梅兰芳在低吟浅唱,而一帧帧的影像,是《大众摄影》杂志的摄影家在记录最鲜活的生活、最直接的表情;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为中国社会带来了第二个春天:现代舞蹈《希望》、歌曲《祝酒歌》、影片《庐山恋》……

 不同的时代,我们表现有多少;同一时代,不同的艺术门类,我们展示有详略。总之,注意表现文艺的全面繁荣,不能挂一漏万,但又不是平均着墨,而是有所侧重。像书法、剪纸等,我们点到为止,而像戏剧、电影、杂技等与时代结合紧密,或富有表现张力的艺术类别,我们就重彩浓墨,甚至像一门艺术的专门简史。

 以杂技为例,它是我们在不同时期重点表现的艺术种类。在新中国成立前,杂技只是“把戏”,是天桥卖艺糊口的营生。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走出国门演出的艺术门类正是杂技,由周恩来总理亲自命名为“杂技”,这体现出领导人、人民政府对杂技工作者的尊重。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在饥饿、贫困交加中,最需要体力的杂技演员夏菊华苦练三年,在国际上为中国争得荣誉。进入盛世中国,文艺的交融给杂技带来更大的发展空间,与舞蹈艺术结合创作的“肩上芭蕾”,在2009年大型舞蹈史诗《复兴之路》中惊鸿一瞥,留给人们无穷的想象。

 ★ 以精神为魂,揭示文艺的本质

 正如片名“为人民放歌”所言,在时间与空间之外,还有一条一以贯之的线索和脉络,那就是展示为人民的艺术。1979年除夕,一曲《祝酒歌》在中央电视台迎新春文艺晚会上飞扬,很快,这首歌便传遍神州大地的每一个角落。《于无声处》一票难求的场景,刘兰芳说评书时人山人海的观众,《离开雷锋的日子》放映时万人空巷的盛况。在摄影机前,他们对人民一往情深,袒露心迹。尚长荣说:永远忘不了的那句话,人民需要艺术;于洋说:艺术更离不开人民;田华说:人民是我们文艺的母亲……

 为人民的艺术,是党对文艺的指导思想。1942年,毛泽东所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文艺的纲领性文献。为人民服务,为工农兵服务,在毛泽东文艺思想引导下,艺术家们塑造工农兵形象,反映伟大的革命斗争,获得了新成就,并在艺术的民族化、大众化上取得了重大突破。1979年10月30日,邓小平在第四次文代会上发表了重要的祝词:“人民需要艺术,艺术更需要人民。”新时期社会主义文艺扬帆起航。2006年11月10日,第八次文代会、第七次作代会在北京举行,“大力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共同建设和谐文化”,胡锦涛的讲话表明了时代和人民对文艺工作者的期待……

 2011年11月22日,第九次文代会在北京举行,献礼影片《为人民放歌》也于当天在电影频道播出。90分钟的影片像一首文艺史诗,梳理了中国文艺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走过的进程,展现了中国众多艺术门类在历届领导人的关怀下得到的成长,介绍了新时期文艺取得的伟大成就。


情+景,情景再现的合力

——从《为人民放歌》浅析历史文献纪录片中情景再现的运用

□ 易晓斌(《为人民放歌》导演)

 《为人民放歌》的创作者试图用一种诗意的笔调,艺术化地运用“情景再现”手法,为此类历史文献纪录片的创作留下了无穷大的探讨和尝试的空间,打开了另一个思考的维度。

 ★ 坚持“用画面说话”

 “情景再现”是指在纪录片中,对已发生的事件进行重新建构并予以表达,拍摄对象换成了职业或非职业演员,拍摄时间与故事发生的时间已严重错位,叙事结构可以根据导演的构思和观众的欣赏习惯,做出相应调整和安排的一种再现手法。因此,“情景再现”的手法弥补了历史题材、科技题材等类型纪录片内容表述上的不足和视觉形象的缺乏。而这种补充作用,随着现代科学的巨大变革、人们视觉经验的不断丰富,越来越凸显出来。由当事人、见证人或者专家学者对曾经发生的历史进行讲述。没有讲述人的时候,往往依靠解说词加历史影像或者历史遗迹空镜的方式进行。这种在声音、讲述人的语气、神态等非语言符号的运用上竭尽全力的“口述”方式,无法从根本上避免视觉感受上人像加空镜的单调。

 而“情景再现”的出现,无疑是让纪录片在面对历史题材的时候也能够坚持“让画面说话”。

 ★ 给观众讲故事

 1949年初,北平和平解放,中国人民解放军举行了隆重的入城式。在北京天桥万盛轩小戏园子里,文艺女战士王昆和评剧皇后新凤霞第一次见面了。虽然没有留下任何影像,万盛轩戏园也无处可寻,但是新凤霞在回忆录中详细地描述了那一天的情景。“演员们一见面就跟我们打成了一片。他们有文化,我们把他们当老师,但他们总是谦虚地说,‘我们是来学习的。’”而接受采访的王昆更是清楚地记得看到新凤霞的时候,她正在忙着化妆。穿着军装的文艺战士手把手地教新凤霞等国统区艺人表演秧歌剧《夫妻识字》《兄妹开荒》《白毛女》《血泪仇》等等。

 运用“情景再现”,对缺失影像的往事进行画面表达,不仅弥补了影像资料的不足,而且强化了作品的故事性。由于此段情景再现来源于新凤霞回忆录的真实记载,创作者除设计了演员化妆、国统区解放区演员亲切见面、王昆等文艺战士教大家一起跳秧歌剧等小的故事情节之外,还通过与回忆录书册的静物拍摄结合、声音设计等环节,加强“情景再现”的艺术性。尤其在声音使用上,配合再现的画面,创作者专门邀请了一位专业戏曲演员模仿新凤霞的北方口音,像讲故事一样讲述回忆录中的相关内容。因为新凤霞已经去世,用混响的效果对声音加以修饰,与王昆的采访相互配合,构成了一个故事完整的AB面。虽然只是这样几十秒长度的情景再现,但是却在声画两个讯道中形成了历史时空与现实时空的碰撞,写实与写意相互激发,富有情趣的碎片式的个人生活体验和宏大的历史潮流联系在一起,营造出一幕有血有肉的历史景观。

 ★ 表演中的“真实观”

 观众之所以选择观看纪录片而不是看电视剧、故事片,就是看中了它客观反映现实与历史的真实性。一旦“情景再现”在这个基本问题上出了问题,误导了观众,就是从根本上颠覆了历史文献纪录片的文献价值和观赏价值。

 纪录片的戏剧性受制于真实性的要求,不能编造任何情节,所谓故事化叙述手法也只能在真实性要求的框架范围内,深入挖掘历史故事中蕴涵的戏剧性元素,然后以故事化的方式将它表现出来。对于历史文献纪录片的创作者来说,创作目的最终的实现,根本上来源于对历史的深入思考、探求与解读能力,对历史时空、现实时空、未来时空组织结构的能力。在历史文献纪录片中,创作者要做的就是要尽量展现探寻历史的动人过程,在过程中让观众体验不断接近历史真相的乐趣。

 ★ 再现细节与氛围

 除了1949年7月2日,郭沫若在中南海怀仁堂宣布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正式开幕的历史资料之外,北平城群贤毕至、少长咸集的空前盛况更是新中国文艺正式诞生的最好体现。参加会议的画家陈秋草,专门为《旅行杂志》撰写了一则报道:七月十四日下午五时,七百多位代表们被邀陆续进入了御河桥二号的园子……那天所备的菜肴特别丰美,鸡豚牛脯,大快朵颐,朋友们举杯遥祝,但听得一片干杯的呼声,每个人都涌上醉意……

 聚餐并不是关键,最重要的是与会者们想到即将参加新中国文艺工作,开启新文化、新篇章时挥洒出来的万丈豪情。美术师用一块繁体字书写的牌匾“欢迎全国文学艺术界代表”和红绸言简意赅地确定了场景表现的内容。灯光师专门找来了上世纪50年代流行的彩灯串,装饰在镜头的前景部分,强化喜庆的气氛。通过三四个碰杯的特写镜头,直接接入对当时参会的周小燕的采访,“在会上拿着一个本子让其他与会者签名,周总理写的是为建设人民的音乐而努力,丁玲写的是要当人民的歌手,最光荣,为人民歌唱!”整个段落简洁、明快。

《为人民放歌》剧组工作照

在大历史叙事中运用细节

□ 张芳(纪录片《为人民放歌》执行总导演)

 镜头从草丛中缓缓升起,伴随着远处的几声鸡鸣犬吠,展现在观众面前的是一座普通的北方院落。李家庄——这个河北石家庄附近不足两百人口的小村,在1949年却是中共中央统战部的所在地,大戏剧家田汉正是从这里出发,会同55名文艺界人士和民主人士前往未来新中国的首都,北平。半年后,一个新中国的文学艺术的组织即将在那里诞生。

 这座宁静安详的北方院落是数字电影《为人民放歌》的开篇镜头,整部影片的第一个故事情节正是从这一细节展开的。李家庄看似普通却又意义非常,当一轮红日从这里升起,这个小村庄里所蕴涵的全部力量才得以喷薄而出,为一个即将发生的重大事件做好了情节上和情绪上的铺垫。

 《为人民放歌》没有从传统的居高临下的“宏大叙事”入手,而是在保证“历史真实性”、“结构完整性”的前提之下,发现和放大历史过程中的戏剧性情节,充分发掘和采用细节,以小见大,把大历史的宏观背景叙述与细节描述相结合,让人们在熟知的历史中发现生动的趣味,让故事充满悬念,从而突显出纪录片的张力和吸引力。

 纪录片创作者在创作过程中所需要的敏感性在于从丰富繁杂的历史资料中寻找到蛛丝马迹,挑选出最能凸显主题、最恰当、最有力的细节。

 在《为人民放歌》中有这样一个段落:无论是电影、曲艺、美术还是音乐,在国际交流中都取得了非常突出的成绩。而哪一种艺术形式最为直接,不仅可以面对面、更可以跨越语言的鸿沟?我们选择了著名歌唱家宋祖英2006年在美国肯尼迪艺术中心举办的《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独唱音乐会。

 脍炙人口的《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是最为国外听众所熟知的中国江南民歌,也是宋祖英这场音乐会的主题歌曲。然而,当翻看这场音乐会的资料素材时,我们却发现了一个有意思的场景。当宋祖英演唱湖北利川的少数民族经典民歌《龙船调》的时候,她用英文说了一句歌词:“Would somebody help me?”结果令人没有想到的一幕发生了,一名美国男士举手站起呼应:“I will help you!”引得台下一片笑声和掌声。如此直观而生动的交流与对话,让这首并不知名的《龙船调》代替了《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成为我们放入片中的最佳选择。

 大历史叙事,是“叙”的主体性与“事”的客观性的统一。一部国家的大历史由无数个人的小历史构成,而这些个人的小历史也是由一个个小细节、小片段所组成。影片《为人民放歌》在以客观真实的视点讲述中国文艺发展大历史的同时,也会不时地将叙事的视点转换到亲历过那段历史的艺术家们身上,让他们描述自己当时的所见所闻、所作所为、所感所想,使艺术家的局部记忆在历史背景的映衬下呈现出了史诗般的内涵,最终汇聚成为一部气势恢宏的历史交响曲。

 每一次国家危难的时刻,艺术家们都从未缺席。14年的抗战更是如此。当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踏上中国国土那一刻,艺术家们在各自不同的领域迅速行动起来,进行抗日宣传。在我们采访的数十位艺术家中,有一半以上年龄都在70岁以上,许多老艺术家已经90多岁高龄。版画家力群,歌唱家周小燕、王昆,摄影家陈勃和电影表演艺术家秦怡,为我们讲述了他们亲身经历过的那场抗战,当这些细节汇聚在一起时,一幅宏大的历史画卷便多角度、立体化地展现在了我们的面前。

 在影片中,像这样平行表现的细节还有很多,例如艺术家们从四面八方齐聚北平的过程;新中国成立后,艺术家用自己的作品歌唱新生活;汶川地震发生后,艺术家们或捐款,或慰问,或进行募捐演出,或抢救文化遗产,或亲临一线拍摄、创作,他们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向灾区表达着爱心……这些生动的细节丰富着整部影片的内涵和节奏,推动了叙事情节发展。

 在立体多面的历史中,视角的不同决定了景象的多样。通过创作电影纪录片《为人民放歌》,使我们找到了这一类题材的纪录片创作的途径与方法,那就是在大历史的叙事中运用细节。

 将“小细节”引入“大历史”,会使叙事视角由窄化走向多元,由扁平变得立体,由死板变得生动有趣,这种手法不仅打破了观众对于历史叙事的思维定式,更以陌生化、新鲜化的审美感受丰富了他们的期待视野。


 

王昆访谈

于洋访谈

 

情景再现场景




来源:中国文艺网

责编:视协网






送欢乐下基层
  • 中国文联、中国视协送欢乐下基层走进福建
  • 中国文联、中国视协“送欢乐下基层”慰问演出在保定举办
新媒体系列短片《丝路微纪录》第二季全球首发上线
4月22日,五洲传播中心与国家信息中心在京举办了《丝路微纪录》(第二季..
总局召开全国广播电视创新创优工作座谈会 全面部署广播电视系统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宣传工作
4月15日,全国广播电视创新创优工作座谈会在上海召开,中宣部副部长、国..
电视剧《大浦东》研讨会在京召开
12月26日,由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主办的“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
2019中美影视创新峰会在洛杉矶TCL中国剧院成功举办
11月10日下午,中美两国影视行业、传媒行业的精英,共聚在洛杉矶好莱坞的..
第九届新农村电视艺术节征集作品通知
下载:第九届新农村电视艺术节征集作品通知下载:第九届新农村电视艺术节..
黑龙江视协开展“到人民中去”为人民放歌志愿服务日活动
2017年5月23日,黑龙江省电视艺术家协会纪念延安文艺座谈会七十五周年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