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
文化观察
 

《推销员之死》:老戏当做新戏排

来源:中国视协    责编:高艳鸽

导演李六乙、主演丁志城和卢芳在新版《推销员之死》建组会现场

1983年版《推销员之死》剧照。左为朱琳,右为英若诚。

 3月28日至4月19日,话剧《推销员之死》将作为北京人艺建院60周年纪念演出的“他山之玉”板块的第一个剧目,在北京人艺上演。这也是该剧时隔29年后再次登上北京人艺的舞台。1983年版的《推销员之死》,由该剧作者、美国著名剧作家阿瑟·米勒亲自来华执导,北京人艺导演兼演员英若诚出演男主角威利。本剧是米勒的代表作品,曾获“普利策戏剧奖”、“纽约戏剧评论奖”和美国舞台艺术成就最高奖项“托尼戏剧音乐奖”。

 北京人艺副院长崔宁介绍了该剧和北京人艺的渊源:1981年左右,当时的北京人艺院长曹禺和英若诚在阿瑟·米勒来华时向其发出邀请,希望他有机会为北京人艺执导一部戏,剧目可以由米勒自己选择。1982年,曹禺趁去美国讲学的机会再次和英若诚拜访了米勒,这次几位艺术家终于将此事敲定,米勒将到北京人艺导演他的作品《推销员之死》。1983年5月7日,该剧在首都剧场首演,第一轮演出持续到8月18日,共演出50多场,并出现了场场爆满的演出盛况,影响巨大。

 有趣的是,上世纪80年代初的中国还处于计划经济时代,和剧中表现的上世纪40年代的美国社会大相径庭。当年演出时,中国还没有推销员这个职业,所以演员们只能通过想象来阐释他们对人物形象及美国社会的理解,而观众们对有些细节也不甚明白,比如不了解“分期付款”的概念,也想不通男主人公威利既然是个美国社会底层的人,为什么他们家有别墅、汽车、冰箱和电视?但这些并不影响该剧成为北京人艺舞台上一个里程碑式的经典。然而在随后又演出了几轮后,加之后来由于英若诚先生的离世,这部戏就淡出了舞台,20多年来没有再出现在北京人艺的舞台上。

 这次的新版《推销员之死》,由北京人艺导演李六乙执导,演员丁志城饰演男主人公威利。把老戏当作新戏来排,是北京人艺院长张和平提出的要求。他对李六乙说,这次不是简单的复排,而是要加入导演自己的思想和对当代社会的关照。对此李六乙也表示,“新版一定是在一个新的时代下、新的艺术创作环境中对经典的重新展示”,他很庆幸参与1983年版演出的很多老艺术家都还健在,“能给我们很多帮助和指导”。

 然而压力还是很大的。“其实一个导演在面对经典的时候,是很痛苦的。”李六乙说,“首先你要先读懂并理解它。其次,曾经的演出是经典,你怎么去面对它?第三,它将面对20多年前的那批老观众和现在的新观众,他们无疑都会将新老版进行对比。”这三点对李六乙来说都是压力和挑战。他特别提到了去年林兆华戏剧邀请展提出的一个古老而现代的命题:戏剧到底是什么。他表示,作为一个导演,除了对剧作本身的认识、和演员的合作以及对观众的了解之外,有个很重要的使命就是应该去思考戏剧是什么,“用自己的方式,在下意识或有意识当中去回答这个问题,否则戏剧存在的价值就会出现问题。”而此次执导《推销员之死》,他也会在无形中对这个问题作一个回应,“用我们独特的认知来阐释戏剧是什么,创作出一部不一样的戏剧。”

 近年来,观众们更多看到的是电影电视剧中的演员丁志城。此次出演《推销员之死》,也是继2009年他演出北京人艺小剧场话剧《关系》后,再次回归北京人艺的舞台。据悉,为了演这部话剧,他推掉了好几部电视剧,用崔宁的话说,这些电视剧的片酬,“一集的价钱都不低,后面有好几个零。”对此丁志城表示,“北京人艺的戏我肯定义不容辞,再加上这部戏是《推销员之死》,一个演员一生如果能演这么一个角色,特别是在北京人艺的舞台上,这一生足矣。”

 1985年到北京人艺工作的丁志城,还记得1986年时看过的以折子戏形式演出的《推销员之死》,“由英若诚先生演的第一幕”。在他看来,威利这个角色是世界戏剧舞台上的经典人物形象,“在这部并非纯现实主义的戏剧中,有很多超现实和意念的东西,威利这个人物完全生活在他的意念和梦幻当中,有些精神分裂。”为了避免受到老版英若诚饰演的威利的影响,塑造一个和老版不一样的推销员威利,丁志城一直没有观看老版的录像。“我老想看,但是我得咬紧牙关忍住了。因为一看吧,在表演上或多或少就会带上老版人物的影子。”他说,“虽说是传承经典,但我还是想以今天的视角重新阐释这个人物。”

 开排十几天来,丁志城面临的挑战是该剧巨大的台词量,“话剧和影视不一样,影视演员错了可以再来一遍,但话剧的大幕一拉开,决不能出错。”排练时间的紧迫也是演员们必须要克服的困难,当年老版的排练时间是三四个月,但这次新版的排练期只有40天。

 当年米勒来华执导《推销员之死》时曾说过,“要把这出剧演得美国味儿十足,办法就是要把它演得中国味儿十足。”对于这个“中国味儿”,丁志城有自己的理解,“一些剧院演外国戏,演员都是描眉画眼,动作、腔调带出的范儿都是学外国人,我觉得这都属于非常低级的表演,最重要的是把人物阐释清楚,找到他的思想和神韵并传达给观众,至于他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这并不重要。”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高艳鸽

责编:视协网


送欢乐下基层
  • 中国文联、中国视协送欢乐下基层走进福建
  • 中国文联、中国视协“送欢乐下基层”慰问演出在保定举办
新媒体系列短片《丝路微纪录》第二季全球首发上线
4月22日,五洲传播中心与国家信息中心在京举办了《丝路微纪录》(第二季..
总局召开全国广播电视创新创优工作座谈会 全面部署广播电视系统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宣传工作
4月15日,全国广播电视创新创优工作座谈会在上海召开,中宣部副部长、国..
电视剧《大浦东》研讨会在京召开
12月26日,由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主办的“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
2019中美影视创新峰会在洛杉矶TCL中国剧院成功举办
11月10日下午,中美两国影视行业、传媒行业的精英,共聚在洛杉矶好莱坞的..
第九届新农村电视艺术节征集作品通知
下载:第九届新农村电视艺术节征集作品通知下载:第九届新农村电视艺术节..
黑龙江视协开展“到人民中去”为人民放歌志愿服务日活动
2017年5月23日,黑龙江省电视艺术家协会纪念延安文艺座谈会七十五周年暨..